二十四节气为何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?它藏着中国人巨大智慧(二十四节气依据分别是什么顺序含义简介)

二十四节气为何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?它藏着中国人巨大智慧

2016年,中国的“二十四节气”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这一遗产藏着中国人怎样的时间密码和智慧?我国非遗和民俗学的权威专家刘魁立日前做客上图讲座,为大家解疑答惑。

“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制度,这不仅是民俗领域的问题,也是一个科学问题。” 刘魁立说,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,认知一年中时令、气候、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,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,千百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。二十四节气体现着中国人的自然观、世界观。由于历史上中国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,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。

二十四节气为何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?它藏着中国人巨大智慧

从文献记载来看,二十四节气的形成经历了从两至、两分到四时八节,再到二十四个节气逐步完善的过程。根据《尚书·尧典》《周礼·春官宗伯》的记载,至迟在西周时期,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测定了四个节气——夏至、冬至、春分、秋分,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。春秋中叶,随着圭表测日技术的提高,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四个节气被确定下来。四时八节的确定意味着二十四节气中的主要节气划分完毕。战国时期,二十四节气基本成形。秦汉时期,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,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。刘安所著《淮南子》中记述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和顺序延续至今。在汉武帝元封七年(太初元年,公元前104年),《太初历》颁行全国,二十四节气开始纳入国家历法,这对后世历法和天文历算都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
二十四节气为何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?它藏着中国人巨大智慧

刘魁立表示,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十分丰富,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、歌谣、传说等,又有传统生产工具、生活器具、工艺品、书画等艺术作品,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、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。在国际气象界,二十四节气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。

“二十四节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,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从事生产活动非常重要的参照标准。二十四节气对我们这个农业大国来说,对所有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来说有极大的帮助。”刘魁立说,我们中国人是靠二十四节气来种地的,所以谚语里面就说“过了芒种不能强种”。你再下种也没用了,因为它不会再会成熟了。到什么节气,该干什么事,春天怎么样,夏天做什么,农谚都总结得非常清楚。过去家家有黄历,干什么用呢?就是看着黄历来安排自己的生活。这就叫二十四节气。

二十四节气为何被誉为“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”?它藏着中国人巨大智慧

来源:文汇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5230003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1m1.com/3863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