已成世界「第一胖」的中国人,不能再陷入BMI「陷阱」(bmi计算公式男生女生标准范围是多少怎么算?)

最新研究表明,糖尿病风险相关的BMI肥胖临界值,会由于人种不同而有所差异,这就提醒临床医生,不要使用一概而论的BMI临界值,来筛查和预防2型糖尿病,此外,也不应将BMI临界值,作为定义肥胖治疗指征的唯一标准,尤其是在减重代谢手术中。

为什么中国人成为世界「首胖」?从传统怀孕习俗,到鸡娃,都与中国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。而对于成人来说,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,超过一半的中国超重或肥胖成人,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。

中国人,已是世界「首胖」。据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(2020年)》显示,成人的超重率为34.3%、肥胖率为16.4%,超重/肥胖成年人已过半。

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,中国已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,显然,这个数字在全球排名第一。

医学上,肥胖是一种慢性、易复发、进行性疾病状态,是指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多身体脂肪蓄积。

但肥胖也不是一无是处。从临床意义上来讲,肥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判断,采取疾病干预措施的时机,从而预防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,尤其是常常伴随过度肥胖的糖尿病。

体重增加,是公认的糖尿病危险因素。据统计,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为14%到20%。

所以,准确定义肥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。而判断是否是肥胖,常用到的衡量指标就是BMI(身体质量指数)。

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,将BMI作为界定个体是否肥胖的标准,是有漏洞的。

通过水下称重、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、CT或MRI等技术,脂肪可得到准确测量,但这些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缺乏实际应用。

不断受到挑战的BMI,是一个产生于近200年前的概念,1832年,由比利时通才盖特勒提出,出发点是建立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,也就是当医生不确定某一疾病是否由肥胖引起时,可以把研究对象的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,再找出病发率和BMI值之间,是否有线性关联。

1993年,在世界卫生组织一项量化BMI和死亡率关系的研究中,提出将BMI≥25.0 kg/m2定义为超重,BMI≥30kg/m2定义为肥胖。自此,BMI成为国际最权威的肥胖判断指标——但那项研究,只是以白人为研究对象。

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则建议,对于成人来说,设定BMI≥24kg/m2为超重,BMI≥28 kg/m2为肥胖,而最近在50多万研究对象中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,也支持这一「中国标准」。

BMI计算公式为:体重(kg)÷身高(m)的平方。例如某贾姓女明星,体重90kg,身高1.66m,那么她的BMI是90÷(1.66×1.66)=32.66kg/m2

已成世界「第一胖」的中国人,不能再陷入BMI「陷阱」

2021年6月1日,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中国学者,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《柳叶刀·糖尿病与内分泌学》上,发表了「中国肥胖症研究三部曲」系列的第一篇研究《中国肥胖症的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》。

文章指出,根据2015-2019年中国最新患病率数据估计,如果按照WHO标准,中国已是儿童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,成人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;如果按照中国标准,中国可能已经是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。

数据表明,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,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。而超重、肥胖率的城乡差距,也在不断缩小。

已成世界「第一胖」的中国人,不能再陷入BMI「陷阱」

不同种族,BMI临界值标准不同

已成世界「第一胖」的中国人,不能再陷入BMI「陷阱」

2021年5月,《柳叶刀·糖尿病与内分泌学》发表了一项2型糖尿病风险种族特异性BMI临界值的研究,研究对象是英国的多族裔人群。

研究发现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研究所(NICE)推荐的BMI临界值,并不适用于所有人。研究者建议,修订不同人群BMI的临界值,准确定义肥胖,以优化2型糖尿病的预防、早期诊断和早期管理。

研究中,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分别报告了4个种族肥胖临界值的BMI,与白人在30 kg/m2发展成为糖尿病的风险相当。

实验数据来源于近150万基线未患2型糖尿病的参与者(即入组时没患有糖尿病),其中绝大部分的人,是在1990年到2018年间,在英格兰全科医生医疗网络有过电子健康记录的,而且在就诊后,有至少1年的随访记录(平均随访6.5年)。大部分参与者是英国本地人,中国人群占研究人数的0.7%。

已成世界「第一胖」的中国人,不能再陷入BMI「陷阱」

调整为同样的年龄段和性别设定后,发生2型糖尿病的BMI临界值,中国人是26.9 kg/m2,白人是30 kg/m2,而南亚人的是23.9 kg/m2,黑人是28.1 kg/m2 ,阿拉伯人是26.6 kg/m2 。

可见,与白人相比,在同等风险情况下,在少数种族人群中发现,其BMI临界值更低,为25 kg/m2 (超重的传统阈值)。几个种族的数据也显示,同等风险肥胖的BMI临界值,孟加拉人最低,为21.2 kg/m2。

换言之,中国人的BMI在26.9kg/m2的时候,患糖尿病风险,就与BMI为30kg/m2的白人相同了。此前,在2013年,英国某医学机构就曾将中国人的BMI预警值降低到27.5,以提醒中国人更早地关注体重和筛查糖尿病。

总的来说,不同的种族BMI临界值不尽相同。当然,社会地位、经济实力可能也会影响这些结果。然而,这项研究在对社会地位、经济实力和吸烟状况进行调整后,并没有改变BMI的临界值。

已成世界「第一胖」的中国人,不能再陷入BMI「陷阱」

(图源:图虫创意)

本次研究的优势,在于巨大的样本量,不仅仅局限于白人。研究中,如果入组者都住在英国,或许能够降低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,但是不同种族的人,其祖籍是不同的,可想而知,这些影响巨大。虽然研究者已经尽可能的扩大与其相关人群的研究,但还是远远不够,更大的群体和更多的种族,都应该被纳入研究中来。

本次研究自然也有局限性,主要表现在具有种族特异性的BMI临界值。研究只应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的疾病进程的风险,而没有应用在其他肥胖相关的并发症、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、癌症或者死亡率。

在本次实验中,大部分人群是英国本地人口,而中国人群(占研究人数的0.7%)和阿拉伯人群(占研究人数的0.2%)所占比例非常小。

与其他具有大样本量的种族相比,这些人群的小样本,或许就已经注定了糖尿病相关的BMI临界值的不准确。

此外,因为糖尿病和肥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,所以在英国,以糖尿病风险为基准的BMI临界值,也会由于种族不同,而呈现不同的标准。因此,这项研究确认的BMI临界值,或许不能类推应用到,生活在其他国家的相同种族人中。

尽管有这些局限,这项研究也有重要意义:糖尿病风险相关的BMI肥胖的临界值,会由于人种不同而有所差异,这就告诫了各国的临床医生,不要使用一概而论的BMI临界值,来筛查和预防2型糖尿病。

「严格来讲,不应将BMI临界值作为定义肥胖治疗指征的唯一标准,尤其是在减重代谢手术中」这一观点,也得到了这项研究的支持。因为保险公司会硬性使用BMI临界值,作为是否支付手术费用的指标,所以这个研究也表明,如此操作,可能存在对中国人等非白人群体的不公平。

越来越明确的是,不管是把肥胖作为很多疾病的风险因素,还是把肥胖作为疾病本身来讲,BMI作为衡量肥胖的标准,都存在严重不足。

如果不同种族、不同的BMI临界值,发展成为糖尿病的风险等效,那么其他肥胖相关的疾病,也应当被同等对待。因此,如果肥胖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风险因素,那么BMI是否具有临床意义?是否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?是否可以完全用BMI来定义肥胖?这引人思考。

《中国肥胖症的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》一文中,指出BMI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,而腰围被广泛推荐作为中心性肥胖和异位脂肪的替代测量指标。

在相同的总脂肪量水平下,中国人群的内脏脂肪含量似乎高于白人。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建议,中国人群的中心性肥胖临界值,设为男性腰围90厘米和女性腰围80厘米。但是考虑识别代谢综合征其它组分(不包括中心性肥胖)的能力,男性腰围临界值90厘米、女性腰围临界值85厘米应用,更为广泛。

在论述中国肥胖增长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规范时,该研究指出,中国肥胖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,是成人对体重的认知错误,很普遍。

老一辈中国人,将体格壮实视为财富和健康的象征,儿童膘肥体壮,常常被许多长辈和家长误认为是健康的成长。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导致课业和家庭作业负担沉重,这与中国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。

此外,中国传统习俗中,经常鼓励孕妇在怀孕期间及产后摄入过量食物,保持久坐、减少活动从而导致孕妇体重增加,分娩巨大儿。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,超过一半的超重或肥胖成人,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。

参考资料:

[1] Caleyachetty, R., et al., (2021). Ethnicity-specific BMI cutoffs for obesity based on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England: a population-based cohort study. The Lancet Diabetes & Endocrinology, DOI: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S2213-8587(21)00088-7

[2] The Lancet Diabetes & Endocrinology, ISSN: 2213-8587, Vol: 9, Issue: 7, Page: 408-409

[3]WHO.Physical status:the use and interpretion of anthropometry.1995.Accessed

来源:@健康界原创

作者:刘雪丽

#肥胖症##糖尿病##非常病例#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5230003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1m1.com/3561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