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门桥》的四根大管道,到底是做什么的?还要从长津湖成因说起(长津湖之水门桥演员票房剧情介绍)

电影《水门桥》正在院线热映,票房成绩,一骑绝尘,已经成为虎年春节档的最强影片。而影片内容当中,多次出现四根大管道,从水门桥的方向一直向下。影片内容当中,更是出现了我军战士从大管道当中爬入敌军的水泵房。乃至于影片的后半程当中,敌寇在大管道当中安排了密集的蒺藜网,试图防止我军战斗再次进入。

《水门桥》的四根大管道,到底是做什么的?还要从长津湖成因说起

水门桥,明明是一座桥,为何桥下边还出现了四根大管道呢。在看《水门桥》这部影片之前,老编对水门桥的构造和历史,也并不熟悉。因为在看电影的时候,发现了这个问题,所以,影片结束之后,我查阅了很多资料,终于发现了答案。可能,我这个答案,对于很多熟悉长津湖和水门桥的观众而言,也不过是老生常谈。

水门桥下方的四根大管道,是通水管道。或者说,水门桥本身其实是一个拦住长津湖大坝,桥不是这处建筑物的重点,真正的重点,是大坝,和大坝下方的这四根管道。长津湖位于这四根管道的上方,而这四根管道要实现的作用,就是把长津湖的部分水引到下方的另一条河流当中去。等于说,是在修建大坝和四根引水管道的时候,顺路修建了这个咽喉要道上的水门桥。

《水门桥》的四根大管道,到底是做什么的?还要从长津湖成因说起

《水门桥》电影内容当中,这四根大管道是空的,没有水。这个也简单。当时是寒冬时期,长津湖也处于了冰封期,当然也没有办法向长津湖的下游地区输送湖水了。我查的很多资料上讲,这几根管道,是通到长津湖的湖底的。而长津湖的平均深度,到底是多少呢?这些资料文献上说,平均深度是3米左右,一层楼的高度吧。

然后,另一个问题出现了,当年的朝鲜,还是一穷二白的,跟咱们当年是一样的,怎么就能修建的了水门桥这样的大型水利设施呢?熟悉石家庄旅游景区的网友们都知道,咱们石家庄有一个叫沕沕水的景区,当年就是沕沕水发电站,为西柏坡的领导们提供电力支撑。去沕沕水旅游参观,能够看到当年修建水电站的一些历史内容。其实,沕沕水的水电站放在定下,工程量是很一般的,但这已经是当年基建上的巨大成绩了。对比一下,当年的朝鲜,应该也修不了水门桥这样的大工程。

《水门桥》的四根大管道,到底是做什么的?还要从长津湖成因说起

长津湖真正的成因,并非是天然湖泊,而是人为修建的。当然,指挥修建并且获得既得利益的,并非本地人,而是日本。长津湖地区处于盖马高原上,属于朝鲜的北部地区。这个高原上河流很多。上世纪二十年代,日本已经完全占据了朝鲜半岛,所以他们开始大规模掠夺朝鲜的资源。要掠夺资源,就需要电力支撑。所以,他们开始在水资源丰富,且落差明显的盖马高原上各种修水电站。

加一句,为什么要掠夺资源,就得修建水电站了。日寇最早占领朝鲜的时候,是把朝鲜的各种资源直接拉回到自己国内去。后来,占据时间长了,他们开始在朝鲜半岛上修建各种工厂,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加工,然后再运回自己国家,和销售到全球各处去。这么一来,随着大量工厂的建立,他们就需要大量的电力资源维持工厂运转了。所以,日寇把目光瞄准了盖马高原,开始修建各种水电站。

《水门桥》的四根大管道,到底是做什么的?还要从长津湖成因说起

资料显示:1926年,日本首先在赴战江建设了水电站项目,整个项目历时六年,到了1932年基本建成,电站完工后,大坝将赴战江拦腰截断,形成了一座人工湖,名叫赴战湖。赴战江水电项目的完工,极大满足了日本的电力需求。但日本并没有止步,赴战江项目完工仅一年后,日本又开始了长津江水电站的建设。

长津江发源于盖马高原上的黄草岭,全长约261千米。1933年,日本投资两千万日元,开始了水电站的建设,整个项目历时五年,到1938年基本建成。长津江大坝高55米,顶长700多米,它将长津江截断,也形成了一座人工湖,它就是长津湖。长津湖面积约为54.2平方公里,按平均3米水深,库容超过1.6亿立方米。

《水门桥》的四根大管道,到底是做什么的?还要从长津湖成因说起

赴战湖和长津湖一带,后来统称为长津湖地区了。人工库区,一般都是较为平坦的,四周会是崇山峻岭。《长津湖》电影当中,敌寇进驻到了长津湖地区,实际上已经离咱们的国界线非常近了。不在这个地区将来犯之敌痛击,国界线就真的有危险了。

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上来,《水门桥》当中,这四根大管道,就是长津湖地区其中的一个水利设施罢了,负责向下游引水,丰水期分流库存的。(文/马庆云)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5230003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1m1.com/3076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