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世凯简介是怎么样的人,功大还是过大?袁世凯的生死十日:还是不够无耻

文/水处

袁世凯的生死十日:还是不够无耻

袁世凯

01
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农历七月二十九日(9月14日)上午,一列从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停在了北京马家堡车站,从车上下来了一位个子不高,但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。

他就是奉旨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军的直隶按察使袁世凯

袁世凯此次进京,是为了向光绪皇帝汇报他编练新军的情况。

这是他这辈子第一次面见皇帝,而且他预感,这次向皇帝当面汇报工作,很有可能成为他人生中的转折点。

想到这些,他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。

在住进了位于北京南城的法华寺之后,就开始急急忙忙地安排人写给皇帝的请安折子、准备面圣的服装、整理汇报材料等等工作。

忙活了两天之后,八月初一(9月16日)黎明时分,袁世凯穿上朝服,捧着请安折子,在太监的引领下进入了紫禁城的毓兰堂。

年轻的皇帝询问了他有关编练新军的情况,袁世凯毕恭毕敬地做了汇报。

汇报结束后,皇帝下旨,让他四天后再来面见。

袁世凯的第一次面圣就这么结束了。

走出紫禁城的那一刻,他脚步轻快,心情愉悦。

但他怎么也想不到,就从这一刻起,他被卷入了一场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中,经历了一生中最凶险的十天!

02

此刻的大清朝,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。

自甲午战败以后,光绪皇帝决心发愤图强,实行改革。

袁世凯的生死十日:还是不够无耻

光绪帝像

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四月二十三日(6月11日),光绪帝正式颁布《明定国是诏》,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大幕。

然而,变法搞了三个月,光绪各种改革的诏书颁发了一百多道,却根本没有什么进展。

他认为变法推进不力都是因为守旧大臣的阻挠,一气之下,把阻挠下属上书言事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六名高官作为典型,一起摘了乌纱帽。

这就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极度不满。

之后,光绪又跟慈禧要求开懋勤殿、请外国人当顾问,更是让两者关系急剧恶化。

此时,北京城中已经开始流传着“老佛爷将在九月天津阅兵时废掉皇上”的传言。

光绪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皇位不稳,心里急的一批。

但急也没用,自己身边的那些维新党,都是些书生人物,手里无权无兵,根本没什么办法扭转局面。

所谓病急乱投医,这个时候,光绪决定把宝押在袁世凯的身上。

为什么押袁世凯呢?

原来维新党的领袖康有为在北京建立强学会的时候,袁世凯也入了会,还给捐了500两银子,所以也被算成了维新党。

现在放眼望去,维新党里有兵的也就只有他了,也只有靠他才能完成绝地反击。

03

老袁进宫面圣回家之后,还没来得及休息,宫里就传来圣旨,皇帝提升袁世凯为兵部侍郎,一下子将他从三品变成了正二品大员。

袁世凯的生死十日:还是不够无耻

慈禧

按慈禧之前定的规矩,所有新任命的一二品大员都要到她那里去“谢恩”,老袁当然也知道这个规矩。

所以第二天天不亮,兴奋的老袁就跑到了颐和园向太后谢恩。

老太后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练兵是对的,但皇上做事太急了,以后遇事要先到这里知会一声。”

老袁来不及体会这句话的深意,又跑到了紫禁城中向光绪谢恩。

光绪对他也淡淡说了一句话:“人人都说你练的兵、办的学堂甚好,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。”

出了紫禁城,老袁把太后和皇上的话细细一回味,突然感觉到了不对:太后让我遇事要先到她哪里报告,而皇上却又让我和荣禄各干各的事。

荣禄是谁?那是太后的第一心腹亲信,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,自己的顶头上司,皇上居然让我不要受他管?

细思极恐啊!

回到法华寺,老袁坐卧不安,觉得自己可能趟进了浑水。

八月初三(9月18日),心烦意乱的老袁突然收到了荣禄拍来的电报,说是天津海面出现了英国兵舰,让他赶紧回去部署防务。

老袁一看,这可真是瞌睡送枕头,我正好借此机会赶紧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。

然而他没想到,就在这天晚上,一个不速之客来到了法华寺。

袁世凯的生死十日:还是不够无耻

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法华寺遗址

04

这个不速之客就是新任的军机章京、维新党大将——谭嗣同

谭嗣同为什么大晚上的火急火燎来找袁世凯呢?

原来康有为等人已经谋划了一个极其大胆的造反计划,而这个计划的关键就袁世凯,于是就让谭嗣同来找袁世凯摊牌。

但关于谭嗣同这次夜访的谈话内容,在梁启超的《戊戌政变记》和袁世凯的《戊戌日记》中大有出入。

《戊戌政变记》中说,谭嗣同一见袁世凯,就问他“天津阅兵之阴谋,君知之乎?”老袁回答说:“然,固有所闻”;

《戊戌日记》则记载,谭嗣同说:“荣禄日献策,将废立弑君,公知之否?”老袁回答:“予答以在津时常与荣相晤谈,察其词意,颇有忠义,毫无此项意思,必系谣言,断不足信。”

《戊戌政变记》中说,谭嗣同要求袁世凯在天津阅兵时“保护圣主、复大权、清君侧、肃宫廷”,而老袁也答应“若皇上阅兵时疾驰入仆营,传号令以诛奸贼,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,竭死力以补救”;

《戊戌日记》则记载,谭嗣同要求袁世凯“初五请训,请面付朱谕一道,令其带本部兵赴津,见荣某,出朱谕宣读,立即正法。即以袁某代为直督,传谕僚属,张挂告示,布告荣某大逆罪状,即封禁电局铁路,迅速载袁某部兵入京,派一半围颐和园,一半守宫。”

《戊戌政变记》中说,两人商议到最后,老袁说“事急矣!既定策,则仆须急归营,更选将官,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”;

《戊戌日记》则记载,老袁最后回复:“此事关系太重,断非草率所能定,今晚即杀我,亦决不能定。”

这些关键问题上的出入,咱们该信谁的呢?

还是来看看第三者的记录。

《诡谋直纪》记载说,第二天,也就是八月初四,毕永年问谭嗣同和老袁谈得如何,谭嗣同回答说“袁尚未允也,然亦未决辞,欲从缓办也”,很明显,是符合《戊戌日记》中的记载的——袁世凯并未对谭嗣同做出什么明确的承诺。

那么,梁启超显然就是在撒谎。

为什么要撒谎呢?

首先当然为了把袁世凯塑造成违背诺言、出卖朋友的小人形象。

其次,也是更重要的,梁启超自己也知道,在没有光绪授权的前提下搞“围园杀后”乃是谋反行为,因此绝不能提,只说要袁世凯在天津阅兵时救光绪,这样性质就完全不同了。

梁启超不愧一代文坛宗师,一番生花妙笔,就把这件事包装得面目全非,而后世之人,却大多都把梁启超撒的谎奉为史实。

05

让我们再回到袁世凯这边。

谭嗣同走后,老袁更加心神不宁,“反复筹思,如痴如病”。

他深知,现在走错一步,就是粉身碎骨的下场。

八月初五(9月20日),这是决定性的一天。

老袁第二次进宫面圣,他在奏对时尽可能委婉含蓄地提醒光绪说:“至新进诸臣,固不乏明达猛勇之士,但阁历太浅,办事不能慎密,倘有疏误,累及皇上。关系极重,总求十分留意,天下幸甚。臣受恩深重,不敢不冒死直陈。”

光绪为之“动容”,但他根本不知道谭嗣同策动老袁搞兵变的事,所以也就根本不知道老袁所指何意,最终“无答谕”。

出了紫禁城,老袁长出一口气,赶紧直奔火车站,坐上回天津的火车,离开了京城这个漩涡的中心。

袁世凯的生死十日:还是不够无耻

荣禄

等火车到了天津的时候,天色已晚,老袁顾不上休息,先到荣禄府中汇报了进京面圣的情况,又含含糊糊地说了一通“皇上圣孝,实无他意,但有群小结党煽惑,谋危宗社,罪实在下”的话,但谭嗣同夜访找他密谋的事,他却始终没有吐露一个字。

06

第二天,八月初六(9月21日)晚上,忐忑不安的老袁又突然被荣禄叫去总督府。

据袁世凯的亲信幕僚张一麐在《古红梅阁笔记》中的记载,老袁刚到总督府门外,就见“卫兵夹道罗列”,气氛十分紧张。

进去之后,只见都察院御史杨崇伊也在坐。

他告知老袁,皇上因病不能理政,太后已经在今天宣布“训政”,并下旨捉拿康有为和其弟弟康广仁。

老袁顿时感觉五雷轰顶!

完了,维新党完蛋了!自己参与密谋造反,会不会凌迟处死、诛灭九族?

想到这里,老袁立刻做出一个决定:赶紧主动交代,争取宽大处理!

袁世凯听闻政变已经发生后,马上把谭嗣同夜访法华寺、找他密谋兵变的事全盘托出,“跪求荣(禄)为作主”。

杨崇伊听闻了这个骇人听闻的计划,感觉事态严重,马上决定坐第二天早上的火车回北京报告(因为当时京津之间夜间无法通行火车)。

杨崇伊走后,老袁如热锅上的蚂蚁,惴惴不安。

他无法判定杨崇伊此去,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结果。

如果太后认定自己和维新党一起密谋造反,自己毫无可以拿来辩护的证据,简直就是死路一条!

07

八月初九(9月24日),消息从北京传来,慈禧太后下旨捉拿维新派官员,名单上有张荫桓、徐致靖、杨深秀、杨锐、林旭、谭嗣同、刘光第七人。

逮捕名单上没有老袁!

八月初十(9月25日),从北京又传来慈禧太后的旨意,要荣禄进京汇报情况,由袁世凯暂时代理直隶总督一职务。

这意味着,老袁的危险终于彻底解除了!

生死十日,袁世凯经历了一生中最凶险的一个政治旋涡,最终以告密的方式为自己争取了“平安落地”,还在这之后青云直上,一路升到巡抚、总督、内阁总理大臣……直到最后取代了大清朝。

政治如此凶险,我们要是和袁世凯换个位置,怕不是早已经上了菜市口了吧?

所以,还是快乐地做个普通人吧!

参考文献:《戊戌日记》、《戊戌政变记》、《诡谋直纪》、《金銮琐记》、《古红梅阁笔记》、《万木草堂遗稿外编》
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52300038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1m1.com/218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