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联盟链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1.联盟链初现阶段(2016年前):在这个阶段,国内联盟链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探索联盟链底层平台和协议的阶段。国内成立了一些联盟组织,如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、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等,这些联盟协力制定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白皮书,并为联盟链的发展制定了行业标准。然而,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和协作体系,国内开发者仍然依赖国际上的联盟链平台,如Hyperledger Fabric。
2.巨头领衔,创业公司迸发活力阶段(2017年到2018年):在这个阶段,国内联盟链建设进入了蓬勃生长的阶段。除了联盟链底层开发平台,如国内开源的FISCO BCOS,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也推出了联盟链BaaS平台,如蚂蚁区块链BaaS平台,以及提供联盟链技术输出服务的新兴团队。此外,一批创业团队也开始涌现,为中国联盟链带来活力。这些团队通过研发区块链底层协议技术、推出具有针对性的联盟平台和聚焦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,不断拓宽联盟链生态的广度和深度。
3.向基础设施扎根,向软硬件可控延伸阶段(2019年至今):在这个阶段,国内联盟链平台具备了竞争力,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,各平台之间的数据和业务缺乏交互性。为解决这个问题,中国推出了全球性的基础设施网络BSN(Blockchain-based Service Network),该网络旨在提供统一的区块链底层公用基础设施,降低联盟链的造链成本、推广应用的难度,并促进不同平台之间的数据交互。此外,国内也开始注重联盟链软硬件可控的发展,例如成立了长安链生态联盟,推动自主可控软硬件技术结合的联盟链发展。
总的来说,国内联盟链的发展经历了探索联盟链底层平台、互联网巨头领衔和创业公司迸发活力、基础设施扎根和软硬件可控延伸等阶段。虽然联盟链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性能、可交互性和安全隐私等方面的提升,但整体上呈现积极向好的趋势,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51m1.com/153607.html